第一條,火力,不知戰(zhàn)場還有火力問題,這也說明內戰(zhàn)時國軍的弱小程度,入朝后志愿軍配給彈藥增加兩倍還是嚴重不夠,準備不足志愿軍戰(zhàn)士只有抄起石頭了.
第二條不知戰(zhàn)爭還要后勤,(我覺得這是王樹增研究朝鮮戰(zhàn)爭20年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,沈志華也這樣看),開戰(zhàn)以后才成立后勤部,一個后勤人員供應150人,美軍是10人供應一人,后果是在蓋馬高原進攻部隊零下40度沒有棉衣,每天每人只有兩個土豆,在十萬大軍百分之九十被凍傷,成連建制被凍死,十幾萬人圍不住一萬人,損失更是不成比列.
第三條不知自己什么武器最有效,美軍統(tǒng)計志愿軍最有效的武器是迫擊炮,造成美軍百分之七十的傷亡,最無效的武器是手榴彈,而且手榴彈補充困難,美軍稱志愿軍劣質手榴彈為震撼彈,相反,志愿軍上上下下大吹手榴彈的威力,到現在都是這么說。可見當時打的是糊涂仗.
第四條,不知進攻不能過度,第3和第5次戰(zhàn)役本來是進攻戰(zhàn),結果打成了美軍大規(guī)模的反攻戰(zhàn),志愿軍只有撤退撤退再撤退。志愿軍傷亡最大是在撤退的防守中,不是因為進攻的人海戰(zhàn),慶幸雨季減緩了美軍的進攻速度。也許有人會說那是高層的壓力,但是在美軍大舉反攻時大吃一吃驚,足以說明他不懂,更沒有任何準備.
第五條忘性太大了,志愿軍早就總結出美軍真要進攻的地方是不能守的,美軍真要首的地方是不能攻的,長津湖時就總結出來了,可是用解血總結的經驗總是被忘了,砥平里就不說了,最慘的上甘嶺,一個多月時間,美軍的佯攻傷亡四百人,美軍上去后清點出三萬七千具志愿軍的尸體,都是被炮彈打死的,國人都知道上甘嶺美國人打了很多炮彈,我只想說美國人可不是 傻瓜,他們邊打邊用望遠鏡看著指揮,不過時間是51年6-7月,是在停戰(zhàn)談判前,和我們宣傳的上甘嶺差一年,部隊編制又是一樣的,更奇怪的是,美國記錄片,王樹增,沈志華都沒有提到過解放軍說的上甘嶺戰(zhàn)役.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好好學習美國, 包括學習美國的軍隊及其戰(zhàn)法.--
為窮人說的話很多,為窮人辦的事卻很少;
為富人說的話很少,為富人辦的事卻很多! |